随着中国金融业步入混业时代,业内对混业监管的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各路学者纷纷表态。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近日表示,现行的监管理念和体制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也制约了金融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不太适应金融综合化经 营要求和货币金融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因此,下一轮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应该建立以央行[微博]为核心的审慎监管的架构。
在昨天的《财经》年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则称,“一行三会”的简单合并不能解决现有问题,应对金融产品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并确立央行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
“混业监管”成热门话题
当前,对于中国金融混业监管的呼声渐高。
本月初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指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框架。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这被解读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进一步引发舆论关注。
11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到,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制 定。11月17日,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正就合并证监会[微博]、保监会与银监会成为单一监管委员会进行讨论。
在混业监管频频见诸报端之际,业内人士近期也对这一话题多次发表看法。
在近期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全球金融治理的变化与中国金融改革”内部研讨会上,李剑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授权《第一财经日报》整理并发表。李 剑阁认为,“一行三会”的体制在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金融秩序混乱起了很好的整顿作用,但混业经营的趋势越发明显,分 业监管体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实际上,中国目前实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的,当时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整顿金融,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形成的 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根据这一监管思路,属于央行的部分监管职能被分离出去,形成“一行三会”的格局,并延续至今。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分业监管在当下的金融业运行中,一方面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应对金融创新和国际化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还存在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的问题。
央行牵头“大监管”呼声高
建立金融混业监管,需要一个部门能够总领协调。目前有不少观点认为,由央行来牵头主导是较为妥当的。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基本上都集中在了中央银行的监管之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变 革?就是因为中央银行是最后贷款人,是市场流动性的最后提供者,如果它事先不了解金融机构的情况,如果没有对市场金融信息的全面掌握,难以及时有效地做出 决策,会延误时机,会措施不当,因而,在金融业当中确立中央银行的主导地位,不是行政的高低问题,是金融业的功能决定的。”吴晓灵认为,确立央行的主导地 位对于金融机构审慎监管大有裨益。
吴晓灵表示,为了维护稳定的货币环境,有效传递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应该对存款类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决定了必须以中央银行 为主体,构建审慎管理框架,为有效化解金融风险,要统一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监管,并加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
“下一轮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应该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审慎监管的架构,构建货币政策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相统一的新型监管系统。”李剑阁近日也表 示,国际上的趋势也对中国监管机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现有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不利于形成由一个权威部门统筹制定扩大金融双向开放的战略。例如,当前的 “沪港通”等各种各样的互联互通、对外开放机制,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的金融机构来加以协调。
与这些观点对应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改革出现了两大动向:其一,各主要经济体组建了由央行牵头负责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来统一协调各监管机构活动;其二,一部分的监管职能回归到央行,美联储就是一例。
也有专家认为,业内需要冷静下来,对现有体制做出彻底诊断,才能“对症下药”。